Friday, September 22, 2006


第一次重新审视"作家"这个词的含意,第一次深深感到了什么样的作品可以称为文学.在大学四年的最后阶段,我再次被这样的文学所打动.《平凡的世界》所带给我深深的震撼,使得我再次回首走过的岁月.

曾经我对省市电视台中播放的某某小学落成典礼极度反感,对那些在典礼主席台上的农民企业家一脸的满足抱怨不停,劳民伤财的搞什么典礼,看把那些祖国的花朵折腾的,还不如用这点钱资助几个贫困生!可是,当我读到孙少安坐在主席台上,面对他们夫妻两所资助的小学,面对老父和乡亲,我不由得深深感动.是的,对于我这样从小生长在城市,从小生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我是无法理解经历过大跃进和文革的人的喜怒哀乐.我未曾背负过那种仅仅因家庭背景一出生便有的沉重,未曾背负过那些曾有亲人遭受过在所有熟悉的乡亲们前游街批斗的耻辱,未曾背负过那样谨小慎微的一生的惴惴不安.新的时代,对那些人意味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有机会凭着辛勤的劳动抬起了他们的头,有什么不对呢?这样的典礼,不仅是对小学落成的欢喜,也是对过去压抑自觉低人一等的生活的告别.对于我这样的人,又怎能感受到他们复杂的感情与内心的悲喜呢?

孙少平,这是另一个让我深深震撼,甚至还有些不解的人物.

"是的,他在我们的时代属于这样的青年:有文化,但没有幸运地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因此似乎没有充分地条件直接参与到目前社会发展的主潮之中.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不甘心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生活天地里.因此,他们往往带着一种悲壮的激情,在一条最为艰难的道路上进行人生的搏斗.他们顾不得高谈阔论或愤世嫉俗地忧患人类地命运.他们首先得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同时也不放弃最主要的精神追求;他们既不鄙视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但又竭力使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达到更深的层次..."

这是小说中的田晓霞,或者说是作者,对孙少平生活状态的描述.最为一代成长在变革之交的青年,早熟的孙少平是一种典型的代表.作为一个地地道道农民的后代,作为一个读过书善于思考的青年,对于生活的苦难有着自己深刻而又独特的理解:

"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首先要自强自立,勇敢地面对我们不熟悉地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亲爱的妹妹,我多么希望你的一生充满欢乐.可是,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它因该使我们伟大!"

这是孙少平给在上大学的妹妹孙兰香的信中写到的,我被深深震撼了!这样的一个青年,他的才华难道仅限于在背石头钻煤井之余和别人聊天时的扯侃吗?若是我,纵使有他那样的才华,面对这样严酷的事实,恐怕只能是时时刻刻愤世嫉俗,整日怨天尤人.但当他有机会跳出黑黑地煤井到省城谋求一个职位时,他却拒绝了.幸福有各种各样的,他孙少平在矿区感受的幸福未必能在省城能体会到.对这,我始终充满疑惑,无法理解.这样的才华啊,岂不是浪费了!我并不说做煤矿工人就低人一等,劳动者一样光荣.但是社会太需要这样的人来影响唤醒感染一大批还在沉睡中的人们,当有一个机会可以去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做些别人所不能做的事,为什么要拒绝呢?

最近一直在和朋友抱怨,三年的大学未曾使我有所感怀成长.整日的公式与推演,可能使我的逻辑思维有所谓的增长,可是我却始终不知为什么总是有种深深的不满.是的,三年来埋头于字母数字,闲暇之余只看看电影,我所读的书加起来却不如之前初高中一年的量,怪不得整日觉得不满.精神的空虚,才使得我常常甚感无聊.大部分畅销的书籍都是教你所谓的致富之道领导之才,新生代的作家沉浸于小我的世界写着缥缈的虚幻,可是,如果不了解过去,尤其不了解中国的过去,又怎能理解和领导这个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呢?《平凡的世界》描写的是平凡的世界中平凡的人们的平凡的生活,可是,它引领我真正走近这块养我生我的广阔的土地,走近这土地上曾经或正在为生活为人生而奋斗不息的人们,走近那些完全不同于我乃至我一无所知的别样生活.

No comments: